Chloé成为B Corp一举标志着奢侈品行业在ESG议题上迈出的一大步。但如何平衡盈利和提升企业社会责任的讨论仍未停息。面对着外界的压力,Chloé乃至整个集团是否能够迎来转型?
成为B Corp的Chloé是否将带领Richemont迈出转型的下一步?
9月30日,巴黎,都尔奈勒桥边。伴随着法国秋天不可多得的暖阳,由Chloé新任创意总监Gabriela Hearst执掌的首个线下大秀落下帷幕。谢幕时,塞纳河岸的她向观众振臂高呼,像个女战士一般,这也是其一直以来在时尚界扮演的角色。
新系列发布后不到1个月,Chloé宣布通过共益企业(Benefit Corporation,以下简称B Corp)认证,也让该品牌成为奢侈品行业首家B Corp。此举呼应了Hearst自去年上任该品牌创意总监的雄心——不仅仅限于时尚层面,同样在社会责任层面,如何来重塑这家老牌时装屋?
值得提起的是Gabriela Hearst在与这家法国时尚品牌会面时交付的92页的倡议书,其中包括她在未来五年就这一品牌的愿景,以及如何将可持续性融入其发展之中。其同名品牌也是首个在美国时尚界倡导可持续概念的品牌之一。该品牌于2019年接受了LVMH集团下的投资基金LVMH Luxury Ventures的少数股权投资。
事实上,该品牌对成为B Corp筹谋已久。Chloé现任首席执行官Riccardo Bellini在Hearst上任之前就曾透露过有意将品牌打造为B Corp。在去年接受WWD的采访中,Bellini表示该公司将践行目标导向性的商业模式,在保持增长势头的情况下,同时对环境、社会及社群作出贡献。
在各奢侈品集团(包括其母公司Richemont)和品牌纷纷就ESG议题作出承诺之时,为何Chloé还需要B Corp这一认证?迈出这一步的Chloé是否能为Richemont集团乃至侈品行业描绘落实ESG实践的蓝图?
B Corp有何用?
要想成为B Corp,企业需要通过B Lab这一第三方非营利组织进行认证,在完成共益影响力评估(B Impact Assessment, 以下简称BIA)并达到80分后,每年根据公司营收缴纳一笔认证年费,即可成为B Corp。如今,全球已有超过4000个企业认证成为B Corp,横跨150多个行业,其中不乏如宝洁和联合利华等巨型集团旗下的子公司。
BIA涵盖公司治理、员工、社群、环境和客户等五个大方面。公司能够通过每个对其利益相关者产生积极影响的政策和实践获得一定分数。B Lab也会通过审阅公司披露的财务状况和组织信息评估该企业整体影响力表现。
如今,大多数头部奢侈品集团已纷纷就ESG议题设立了公司内部的指标和计划,例如LVMH集团的LIFE 360计划以及Kering设立的2025可持续目标,以体现公司支持当下利益相关者关注的社会和环境议题。但因为缺乏外部监管和有效的进程披露,这些目标有时看起来像某种一厢情愿的承诺。
“整个B Corp认证过程能够厘清企业在目标、政策及实际行动这三个不同方面所带来的的影响。”B Lab亚非市场战略外部咨询师,也是B Corp China联合创始人高敏汉表示,“就我看来,B Corp认证所带来的独特价值在于——它是现在仅有的能够全面评估企业业务运营政策及实践影响力的一套认证体系,而非就企业某个运营过程或产品的认证。”
在这五个维度中,Chloé在环境和员工这两个维度取得了较高的分数。尤其是在Gabriela Hearst上任之后,品牌的设计和产品策略中体现出了更多实际的、负责任的考量。最新的2022年春夏系列中有58%的单品都使用了低环境影响的材料——即它们使用了经过回收、再利用等可持续方式生产的材料或是本地采购的材料。此外,在创作这一系列时,该品牌还有意地与全球的手工艺组织合作,以展现不同背景社群的影响力。例如藤编托特包,便出自经过公平贸易认证的肯尼亚手工艺品牌Mifuko之手;而拖鞋则是与利用海洋废弃物创作的工艺品集团Ocean Sole共同制作。
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基于Chloé披露的BIA报告,仅就环境层面看,尽管该品牌在能源使用,碳排放这些议题上(也是时尚界最为关注的议题)多能够达到B Lab设立的指标,但是在披露和管理供应商影响、产品使用影响和产品生命周期上仍存在短板。鉴于奢侈品行业的本质,为了不妥协现有品牌资产,其中部分问题(如产品生命周期解决方案)或许难以作出改变。而部分问题,如对供应链的管理,或许并非是该企业现阶段重点关注的议题。
这便是参与B Corp认证的另一意义所在。高敏汉认为,BIA这一套体系并非是一个简单的认证,对于公司而言,它也能被视作一套管理工具。“B Lab的全球团队和本地团队会告知这些公司,这并非是一个努力达到及格线就大功告成的测试。”她补充道,“尽管完成BIA最主要的意义是完成认证,但它同时也能够帮助这些公司长期追踪其在特定议题上影响力的进展,用户也能够比照他们的表现并对标同领域用户的最佳实践。”
但正如B Corp认证的本质,成为B Corp最主要的挑战并不在于改变某个生产过程或某一管理条线,而是在于整个公司需要向公众承诺——从以业绩和市值为上的股东制模式转换到为利益相关者带来实际积极影响的模式。
转型背后必有其代价。如何在保持盈利和作出积极改变之间作出平衡一直以来是奢侈品行业,甚至是所有行业面临的大议题。但是随着ESG的讨论逐渐升温,不仅是客户、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投资人和政府也在督促企业作出改变。“这并非是一个昙花一现的热门话题,它将会不断延续下去。如今鉴于ESG事项的紧迫性,情势已迅速升级。这一因素不仅是风险,同时也是机遇,”高敏汉认为。
在Chloé成为B Corp之后,关于Richemont其他的品牌是否也会相继跟上这一脚步的讨论也浮上台面。如今,仅有非常少的企业(如达能)会以自上而下的方式要求区域公司和各子公司相继成为B Corp。“大多数集团会从较小的品牌入手,之后再尝试于企业内部扩展这一理念,”她解释道。
规则是否会改变?
诚然,拥有Cartier和Vacheron Constantin等品牌的Richemont一直以来以硬奢品类见长,而包括Chloé,Dunhill等品牌的时装配饰部门在规模上则不及其同侪——LVMH与Kering。
近日历峰公布的2022财年半年报显示,包括时尚配饰部门的“其他”部门,截止2021年9月30日的六个月内,收报9.35亿欧元收入,仅占集团10.5%,利润率仅有3.1%,远低于腕表和珠宝部门的22.4%和37.9%。
2020年6月,前Givenchy首席执行官,也是在LVMH工作超过20年的老将,Philippe Fortunato上任Richemont集团时装与配饰部门首席执行官。
在其上任后,该部门购入一家新品牌(Delvaux),为三个品牌(Alaïa, Chloé与Montblanc)指派了新的创意总监,以及让Jean-Marc Loubier重新回到Delvaux担任首席执行官。
这一改变不仅在集团内部,同样也来自于集团外部。近日,据Miss Tweed报道,美国激进对冲基金Third Point购入了Richemont部分股权,而现持Richemont集团1.2%股权的Artisan Partners也认同Third Point的观点,该集团还有“极大的未被发掘的价值”。随着逐利的激进投资人陆续入局,Chloé目标导向型的商业模式或将在未来受到挑战。
历峰集团遵循双层股权结构,其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Johann Rupert持有9.1%的B类股,但却拥有超过一半的投票权,这也意味着激进投资人的传统玩法或许不能在Richemont的组织架构下顺利进行。但是私人银行公司Vontobel分析师Jean-Philippe Bertschy向路透社表示:“此举虽算不上前途无量,但确值得玩味。有一些外界压力总是健康的。”同时他也指出Third Point和Artisan Partners仅是压力的冰山一角。
Artisan Partners的董事总经理David Samra表示现在Richemont市值被低估的主要因为其持续亏损的电商业务——Yoox Net-A-Porter。而这些股东也将推动Richemont剥离电商业务和完善继任计划。
Richemont是最早发现奢侈品电商机遇的奢侈品集团。2015年,在《金融时报》于蒙特卡洛举行的峰会中,Rupert曾表示在未来的奢侈品零售体系中,线上与线下同样重要。如今奢侈品电商的机遇有目共睹,而作为Richemont发展奢侈品电商支柱的YNAP现却面临被卖出的命运。
这一担忧也能够映射至想要转换商业模式的Chloé身上,尽管数字化和ESG一样是大势所趋,但是当它们开始成为阻挡公司盈利的绊脚石时,先前的努力是否能够延续下去?
达能的境遇描绘了一副较为暗淡的图景。Artisan Partners,同样也是达能第三大股东,联合另一家激进投资方Bluebell Capital,勒令集团前首席执行官Emmanuel Faber离任。Faber在任期间,基于其对可持续的信仰,主导集团旗下子公司陆续申请成为B Corp,但因业绩低迷而受到董事会施压。最终,Faber于今年3月卸任。
Chloé走出的这一步无论于Richemont或是整个时尚界都值得被称颂。但B Corp之于“善意”的标签之外的意义仍需被进一步证明。虽然愿景值得被鼓励,但面对如今受资本和利益驱动的社会,它能够突围吗?
编辑,Luxury Society
在加入Luxury Society之前,Alexander曾任职《Women’s Wear Daily》商业记者,负责M&A、财经、科技、市场策略领域报道。同时,他也长期为《Financial Times》、《T: The New York Times Style Magazine》及《WSJ. Magazine》等媒体撰写文章与报道。他同时也是DLG China的研究总监。
成为B Corp的Chloé是否将带领Richemont迈出转型的下一步?
Chloé成为B Corp一举标志着奢侈品行业在ESG议题上迈出的一大步。但如何平衡盈利和提升企业社会责任的讨论仍未停息。面对着外界的压力,Chloé乃至整个集团是否能够迎来转型?
9月30日,巴黎,都尔奈勒桥边。伴随着法国秋天不可多得的暖阳,由Chloé新任创意总监Gabriela Hearst执掌的首个线下大秀落下帷幕。谢幕时,塞纳河岸的她向观众振臂高呼,像个女战士一般,这也是其一直以来在时尚界扮演的角色。
新系列发布后不到1个月,Chloé宣布通过共益企业(Benefit Corporation,以下简称B Corp)认证,也让该品牌成为奢侈品行业首家B Corp。此举呼应了Hearst自去年上任该品牌创意总监的雄心——不仅仅限于时尚层面,同样在社会责任层面,如何来重塑这家老牌时装屋?
值得提起的是Gabriela Hearst在与这家法国时尚品牌会面时交付的92页的倡议书,其中包括她在未来五年就这一品牌的愿景,以及如何将可持续性融入其发展之中。其同名品牌也是首个在美国时尚界倡导可持续概念的品牌之一。该品牌于2019年接受了LVMH集团下的投资基金LVMH Luxury Ventures的少数股权投资。
事实上,该品牌对成为B Corp筹谋已久。Chloé现任首席执行官Riccardo Bellini在Hearst上任之前就曾透露过有意将品牌打造为B Corp。在去年接受WWD的采访中,Bellini表示该公司将践行目标导向性的商业模式,在保持增长势头的情况下,同时对环境、社会及社群作出贡献。
在各奢侈品集团(包括其母公司Richemont)和品牌纷纷就ESG议题作出承诺之时,为何Chloé还需要B Corp这一认证?迈出这一步的Chloé是否能为Richemont集团乃至侈品行业描绘落实ESG实践的蓝图?
B Corp有何用?
要想成为B Corp,企业需要通过B Lab这一第三方非营利组织进行认证,在完成共益影响力评估(B Impact Assessment, 以下简称BIA)并达到80分后,每年根据公司营收缴纳一笔认证年费,即可成为B Corp。如今,全球已有超过4000个企业认证成为B Corp,横跨150多个行业,其中不乏如宝洁和联合利华等巨型集团旗下的子公司。
BIA涵盖公司治理、员工、社群、环境和客户等五个大方面。公司能够通过每个对其利益相关者产生积极影响的政策和实践获得一定分数。B Lab也会通过审阅公司披露的财务状况和组织信息评估该企业整体影响力表现。
如今,大多数头部奢侈品集团已纷纷就ESG议题设立了公司内部的指标和计划,例如LVMH集团的LIFE 360计划以及Kering设立的2025可持续目标,以体现公司支持当下利益相关者关注的社会和环境议题。但因为缺乏外部监管和有效的进程披露,这些目标有时看起来像某种一厢情愿的承诺。
“整个B Corp认证过程能够厘清企业在目标、政策及实际行动这三个不同方面所带来的的影响。”B Lab亚非市场战略外部咨询师,也是B Corp China联合创始人高敏汉表示,“就我看来,B Corp认证所带来的独特价值在于——它是现在仅有的能够全面评估企业业务运营政策及实践影响力的一套认证体系,而非就企业某个运营过程或产品的认证。”
在这五个维度中,Chloé在环境和员工这两个维度取得了较高的分数。尤其是在Gabriela Hearst上任之后,品牌的设计和产品策略中体现出了更多实际的、负责任的考量。最新的2022年春夏系列中有58%的单品都使用了低环境影响的材料——即它们使用了经过回收、再利用等可持续方式生产的材料或是本地采购的材料。此外,在创作这一系列时,该品牌还有意地与全球的手工艺组织合作,以展现不同背景社群的影响力。例如藤编托特包,便出自经过公平贸易认证的肯尼亚手工艺品牌Mifuko之手;而拖鞋则是与利用海洋废弃物创作的工艺品集团Ocean Sole共同制作。
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基于Chloé披露的BIA报告,仅就环境层面看,尽管该品牌在能源使用,碳排放这些议题上(也是时尚界最为关注的议题)多能够达到B Lab设立的指标,但是在披露和管理供应商影响、产品使用影响和产品生命周期上仍存在短板。鉴于奢侈品行业的本质,为了不妥协现有品牌资产,其中部分问题(如产品生命周期解决方案)或许难以作出改变。而部分问题,如对供应链的管理,或许并非是该企业现阶段重点关注的议题。
这便是参与B Corp认证的另一意义所在。高敏汉认为,BIA这一套体系并非是一个简单的认证,对于公司而言,它也能被视作一套管理工具。“B Lab的全球团队和本地团队会告知这些公司,这并非是一个努力达到及格线就大功告成的测试。”她补充道,“尽管完成BIA最主要的意义是完成认证,但它同时也能够帮助这些公司长期追踪其在特定议题上影响力的进展,用户也能够比照他们的表现并对标同领域用户的最佳实践。”
但正如B Corp认证的本质,成为B Corp最主要的挑战并不在于改变某个生产过程或某一管理条线,而是在于整个公司需要向公众承诺——从以业绩和市值为上的股东制模式转换到为利益相关者带来实际积极影响的模式。
转型背后必有其代价。如何在保持盈利和作出积极改变之间作出平衡一直以来是奢侈品行业,甚至是所有行业面临的大议题。但是随着ESG的讨论逐渐升温,不仅是客户、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投资人和政府也在督促企业作出改变。“这并非是一个昙花一现的热门话题,它将会不断延续下去。如今鉴于ESG事项的紧迫性,情势已迅速升级。这一因素不仅是风险,同时也是机遇,”高敏汉认为。
在Chloé成为B Corp之后,关于Richemont其他的品牌是否也会相继跟上这一脚步的讨论也浮上台面。如今,仅有非常少的企业(如达能)会以自上而下的方式要求区域公司和各子公司相继成为B Corp。“大多数集团会从较小的品牌入手,之后再尝试于企业内部扩展这一理念,”她解释道。
规则是否会改变?
诚然,拥有Cartier和Vacheron Constantin等品牌的Richemont一直以来以硬奢品类见长,而包括Chloé,Dunhill等品牌的时装配饰部门在规模上则不及其同侪——LVMH与Kering。
近日历峰公布的2022财年半年报显示,包括时尚配饰部门的“其他”部门,截止2021年9月30日的六个月内,收报9.35亿欧元收入,仅占集团10.5%,利润率仅有3.1%,远低于腕表和珠宝部门的22.4%和37.9%。
2020年6月,前Givenchy首席执行官,也是在LVMH工作超过20年的老将,Philippe Fortunato上任Richemont集团时装与配饰部门首席执行官。
在其上任后,该部门购入一家新品牌(Delvaux),为三个品牌(Alaïa, Chloé与Montblanc)指派了新的创意总监,以及让Jean-Marc Loubier重新回到Delvaux担任首席执行官。
这一改变不仅在集团内部,同样也来自于集团外部。近日,据Miss Tweed报道,美国激进对冲基金Third Point购入了Richemont部分股权,而现持Richemont集团1.2%股权的Artisan Partners也认同Third Point的观点,该集团还有“极大的未被发掘的价值”。随着逐利的激进投资人陆续入局,Chloé目标导向型的商业模式或将在未来受到挑战。
历峰集团遵循双层股权结构,其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Johann Rupert持有9.1%的B类股,但却拥有超过一半的投票权,这也意味着激进投资人的传统玩法或许不能在Richemont的组织架构下顺利进行。但是私人银行公司Vontobel分析师Jean-Philippe Bertschy向路透社表示:“此举虽算不上前途无量,但确值得玩味。有一些外界压力总是健康的。”同时他也指出Third Point和Artisan Partners仅是压力的冰山一角。
Artisan Partners的董事总经理David Samra表示现在Richemont市值被低估的主要因为其持续亏损的电商业务——Yoox Net-A-Porter。而这些股东也将推动Richemont剥离电商业务和完善继任计划。
Richemont是最早发现奢侈品电商机遇的奢侈品集团。2015年,在《金融时报》于蒙特卡洛举行的峰会中,Rupert曾表示在未来的奢侈品零售体系中,线上与线下同样重要。如今奢侈品电商的机遇有目共睹,而作为Richemont发展奢侈品电商支柱的YNAP现却面临被卖出的命运。
这一担忧也能够映射至想要转换商业模式的Chloé身上,尽管数字化和ESG一样是大势所趋,但是当它们开始成为阻挡公司盈利的绊脚石时,先前的努力是否能够延续下去?
达能的境遇描绘了一副较为暗淡的图景。Artisan Partners,同样也是达能第三大股东,联合另一家激进投资方Bluebell Capital,勒令集团前首席执行官Emmanuel Faber离任。Faber在任期间,基于其对可持续的信仰,主导集团旗下子公司陆续申请成为B Corp,但因业绩低迷而受到董事会施压。最终,Faber于今年3月卸任。
Chloé走出的这一步无论于Richemont或是整个时尚界都值得被称颂。但B Corp之于“善意”的标签之外的意义仍需被进一步证明。虽然愿景值得被鼓励,但面对如今受资本和利益驱动的社会,它能够突围吗?
编辑,Luxury Society
在加入Luxury Society之前,Alexander曾任职《Women’s Wear Daily》商业记者,负责M&A、财经、科技、市场策略领域报道。同时,他也长期为《Financial Times》、《T: The New York Times Style Magazine》及《WSJ. Magazine》等媒体撰写文章与报道。他同时也是DLG China的研究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