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Lululemon、Patagonia和COS等时尚与运动休闲品牌纷纷推出官方二手转售平台。这一实践不仅是公司对其可持续议程的允诺,同时或将为整个二手市场铺设发展的新路径。
品牌自营转售平台是否能够颠覆二手时尚行业?
时尚产业作为全世界最大规模也最盈利的产业之一,其总产值在疫情前已突破了2.5万亿美元。但市场的蓬勃也有其消极的一面,据统计,全球每年要消化9200万吨纺织品废料,这也就是说每2秒钟就会有一卡车旧衣被倾倒进垃圾填埋场。
据McKinsey与Global Fashion Agenda共同推出的报告指出,如今时尚行业仍未建立成熟的闭环回收模式,仅有1%的旧产品被重新纳入时尚行业的价值链中(而非被填埋或焚化)。品牌可以将旧衣处理这一环节在生产初期就纳入考量,方便日后将其重新使用,回收或降解,即依照“从摇篮到摇篮”概念推出相应产品或系列。但部分企业决定延长产品生命周期,通过落地以旧换新项目回收旧衣,并开设官方平台向消费者转售这些二手商品。
加拿大运动品牌Lululemon在今年4月宣布将落地名为“Like New”的循环商业项目——于5月在加利福尼亚州和德克萨斯州启动试点换新计划,并在六月落地线上转售平台。Lululemon不是首个涉足转售业务的品牌,此前H&M集团下的COS,牛仔品牌Levi’s以及户外品牌Patagonia也早已涉足这一业务。
当代消费者在疫情期间不仅希望寻找更具性价比的选择,也在思考如何进行更负责任的消费。尽管过去一年全球零售环境受到重挫,但转售产业却逆势成长。品牌自营的转售平台显然为消费者和市场提供了一套新选择——这一新策略仅是品牌可持续议程的附属品,还是将颠覆整个转售行业带来实际的改变?
迈出新一步
Lululemon的换新项目允许消费者在加州或德克萨斯州的指定线下门店交付“几乎全新”或“轻微使用痕迹”的品牌衣物(不包含内衣)和包袋,在经过审核后,他们将会收到Lululemon的电子礼品卡。每件产品据其品类将会被兑换为5至25美元的礼券。旧金山转售科技企业Trove是Lululemon这一项目的合作方。所有来自消费者的二手衣服都会被送到Trove的仓库,由300多人的团队检查、清洁并装箱通过Lululemon已经上线的二手平台Like New转售,消费者可以在这一平台上买到约为商品原价50%的二手商品。
“选择二手商品体现了消费者行为正经历巨大转型,例如thredUP和The RealReal等第三方平台已经证明了这一点。”Trove首席执行官Andy Ruben表示。“当品牌意识到他们需要在这场盛大的转售浪潮中跟上消费者的步伐时,我们将这件事情变得更简单、为它们提供技术,让品牌能够回购这些产品,并推动其规模化。”Trove还与ARC’TERYX,Eileen Fisher等品牌合作,帮助运营转售业务。
这一措施可以被视为品牌在去年秋天发布的可持续议程的延续——该品牌表示将在2030年实现100%的产品使用可持续材料制成同时适用可回收解决方案;还将在2025年前为消费者提供转售、维修或回收等更多选择,以延长产品使用周期。在推出Like New议程之后,该品牌也将把这一项目100%的利润或2%的收入(以数额较高者为准)用作品牌循环设计、回收等可持续项目之中。
可行的模式
如今的第三方转售平台却已显现疲态。今年上市的两家转售平台Poshmark和thredUP如今均已跌破发行价,巨大的运营支出已经为其盈利提出挑战。但转售行业还是将在未来几年高速发展。
这也说明了为何资本市场看到了Lululemon推出转售业务在可持续议题之外更多的价值。在Lululemon于4月20日发布这一试点项目之后,两天内,股价跳涨7.1%,至338.75美元。证券研究交易公司MKM Partners董事总经理Roxanne Meyer在分析报告中所书:“(该企业)是首批将转售战略整合进其商业模式之中的公司,也将为其他密切关注这一行业的零售商作出榜样。”
在价值280亿美元的转售产业中,Lululemon早已是最受消费者关注的品牌之一,这一品牌已经是如thredUP和闲鱼(阿里巴巴旗下的二手交易平台)等转售第三方平台上最热门的品牌。该品牌在二手市场的需求甚至助推了诸如位于芝加哥的We Buy Lulu这样的转售公司的产生,消费者可以通过该公司旗下位于Poshmark的商店交换他们使用过的Lululemon商品,甚至购买二手商品。当需求出现时,品牌正式入局不仅是对其循环经济议程的一种回应,也有希望成为驱动营收的另一股力量。
挖掘稀缺性
放眼这些已经开始发展内部转售业务的品牌,“耐用性”是其产品的共性。但除了凭借产品生命周期吸引消费者,这些品牌也在利用稀缺性提高二手商品的溢价,这一策略在二手奢侈品领域如手袋、腕表和珠宝等品类中早已屡见不鲜。
例如作为线下二手店最为流通的品牌Levi’s,它所打造的官方转售平台Levi’s SecondHand,不拘于成为一个折价的促销渠道,而希望带领消费者探索更多古着珍品。该品牌的以旧换新计划会就消费者捐赠衣物的年代、状况和原价返回不同价值的礼券(类似品相的产品,年代越久价值越高);并且,在SecondHand这一平台上,商品被按照年代分类,一条在千禧年前生产的501售价128美金,远高于官网正在售卖的一条全新501的价格。
当可持续走进现实
尽管如今品牌自营转售平台正方兴未艾,但窘于供应链的限制和消费者行为的差异,大部分这些转售平台和以旧换新计划仅能在有限的市场内运营,很难被推广到全球。
Patagonia已经建立了完整的循环经济体系——Wear Worn,除了转售平台和回收项目,这一品牌还为产品所有人提供维修服务,并推出了二手衣再造的ReCrafted系列。在谈及循环经济项目的本地化,Patagonia中国区负责人曾维刚表示:“对于这样的项目,实际上问题不在于线上和线下运营的场景的特殊性,而在于整个项目的复杂性。目前在中国推进的难点对于消费的理解和环保的认识,无论是大众层面还是行业层面。”相较美国的Wear Worn永续项目,Patagonia在中国的相关实践多以限时的快闪活动方式执行。虽然北京旗舰店内已经设置了常驻的维修站点,但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不仅不同市场的消费者还未培养对循环经济的共识,时尚行业现今也未曾出台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来衡量企业实践的效率,进一步成为各品牌发展转售业务的挑战。如Eileen Fisher,Patagonia这样的共益企业(B Corp),在每年进行BIA评估时,有相关的标准来衡量产品足迹,产品使用影响和废料处理。但对于更多不是共益企业或无意成为共益企业的企业,未有相关的机构可以监控这些企业回收项目的足迹和收益的再分配。这使得品牌难以衡量它们在可持续项目上的进展而进一步推进这一议程,更妄论推动实际改变。
尽管这一领域仍然道阻且长,但品牌自营转售平台的出现已经向正确方向迈出一步。行业核心玩家的参与不仅能够为转售行业提供另一个可运营甚至可以盈利的模式,也能够督促这一业务的标准化,不仅能够增强消费者对消费二手商品的信心,同时推动行业的规模化发展。
编辑,Luxury Society
在加入Luxury Society之前,Alexander曾任职《Women’s Wear Daily》商业记者,负责M&A、财经、科技、市场策略领域报道。同时,他也长期为《Financial Times》、《T: The New York Times Style Magazine》及《WSJ. Magazine》等媒体撰写文章与报道。他同时也是DLG China的研究总监。
品牌自营转售平台是否能够颠覆二手时尚行业?
如Lululemon、Patagonia和COS等时尚与运动休闲品牌纷纷推出官方二手转售平台。这一实践不仅是公司对其可持续议程的允诺,同时或将为整个二手市场铺设发展的新路径。
时尚产业作为全世界最大规模也最盈利的产业之一,其总产值在疫情前已突破了2.5万亿美元。但市场的蓬勃也有其消极的一面,据统计,全球每年要消化9200万吨纺织品废料,这也就是说每2秒钟就会有一卡车旧衣被倾倒进垃圾填埋场。
据McKinsey与Global Fashion Agenda共同推出的报告指出,如今时尚行业仍未建立成熟的闭环回收模式,仅有1%的旧产品被重新纳入时尚行业的价值链中(而非被填埋或焚化)。品牌可以将旧衣处理这一环节在生产初期就纳入考量,方便日后将其重新使用,回收或降解,即依照“从摇篮到摇篮”概念推出相应产品或系列。但部分企业决定延长产品生命周期,通过落地以旧换新项目回收旧衣,并开设官方平台向消费者转售这些二手商品。
加拿大运动品牌Lululemon在今年4月宣布将落地名为“Like New”的循环商业项目——于5月在加利福尼亚州和德克萨斯州启动试点换新计划,并在六月落地线上转售平台。Lululemon不是首个涉足转售业务的品牌,此前H&M集团下的COS,牛仔品牌Levi’s以及户外品牌Patagonia也早已涉足这一业务。
当代消费者在疫情期间不仅希望寻找更具性价比的选择,也在思考如何进行更负责任的消费。尽管过去一年全球零售环境受到重挫,但转售产业却逆势成长。品牌自营的转售平台显然为消费者和市场提供了一套新选择——这一新策略仅是品牌可持续议程的附属品,还是将颠覆整个转售行业带来实际的改变?
迈出新一步
Lululemon的换新项目允许消费者在加州或德克萨斯州的指定线下门店交付“几乎全新”或“轻微使用痕迹”的品牌衣物(不包含内衣)和包袋,在经过审核后,他们将会收到Lululemon的电子礼品卡。每件产品据其品类将会被兑换为5至25美元的礼券。旧金山转售科技企业Trove是Lululemon这一项目的合作方。所有来自消费者的二手衣服都会被送到Trove的仓库,由300多人的团队检查、清洁并装箱通过Lululemon已经上线的二手平台Like New转售,消费者可以在这一平台上买到约为商品原价50%的二手商品。
“选择二手商品体现了消费者行为正经历巨大转型,例如thredUP和The RealReal等第三方平台已经证明了这一点。”Trove首席执行官Andy Ruben表示。“当品牌意识到他们需要在这场盛大的转售浪潮中跟上消费者的步伐时,我们将这件事情变得更简单、为它们提供技术,让品牌能够回购这些产品,并推动其规模化。”Trove还与ARC’TERYX,Eileen Fisher等品牌合作,帮助运营转售业务。
这一措施可以被视为品牌在去年秋天发布的可持续议程的延续——该品牌表示将在2030年实现100%的产品使用可持续材料制成同时适用可回收解决方案;还将在2025年前为消费者提供转售、维修或回收等更多选择,以延长产品使用周期。在推出Like New议程之后,该品牌也将把这一项目100%的利润或2%的收入(以数额较高者为准)用作品牌循环设计、回收等可持续项目之中。
可行的模式
如今的第三方转售平台却已显现疲态。今年上市的两家转售平台Poshmark和thredUP如今均已跌破发行价,巨大的运营支出已经为其盈利提出挑战。但转售行业还是将在未来几年高速发展。
这也说明了为何资本市场看到了Lululemon推出转售业务在可持续议题之外更多的价值。在Lululemon于4月20日发布这一试点项目之后,两天内,股价跳涨7.1%,至338.75美元。证券研究交易公司MKM Partners董事总经理Roxanne Meyer在分析报告中所书:“(该企业)是首批将转售战略整合进其商业模式之中的公司,也将为其他密切关注这一行业的零售商作出榜样。”
在价值280亿美元的转售产业中,Lululemon早已是最受消费者关注的品牌之一,这一品牌已经是如thredUP和闲鱼(阿里巴巴旗下的二手交易平台)等转售第三方平台上最热门的品牌。该品牌在二手市场的需求甚至助推了诸如位于芝加哥的We Buy Lulu这样的转售公司的产生,消费者可以通过该公司旗下位于Poshmark的商店交换他们使用过的Lululemon商品,甚至购买二手商品。当需求出现时,品牌正式入局不仅是对其循环经济议程的一种回应,也有希望成为驱动营收的另一股力量。
挖掘稀缺性
放眼这些已经开始发展内部转售业务的品牌,“耐用性”是其产品的共性。但除了凭借产品生命周期吸引消费者,这些品牌也在利用稀缺性提高二手商品的溢价,这一策略在二手奢侈品领域如手袋、腕表和珠宝等品类中早已屡见不鲜。
例如作为线下二手店最为流通的品牌Levi’s,它所打造的官方转售平台Levi’s SecondHand,不拘于成为一个折价的促销渠道,而希望带领消费者探索更多古着珍品。该品牌的以旧换新计划会就消费者捐赠衣物的年代、状况和原价返回不同价值的礼券(类似品相的产品,年代越久价值越高);并且,在SecondHand这一平台上,商品被按照年代分类,一条在千禧年前生产的501售价128美金,远高于官网正在售卖的一条全新501的价格。
当可持续走进现实
尽管如今品牌自营转售平台正方兴未艾,但窘于供应链的限制和消费者行为的差异,大部分这些转售平台和以旧换新计划仅能在有限的市场内运营,很难被推广到全球。
Patagonia已经建立了完整的循环经济体系——Wear Worn,除了转售平台和回收项目,这一品牌还为产品所有人提供维修服务,并推出了二手衣再造的ReCrafted系列。在谈及循环经济项目的本地化,Patagonia中国区负责人曾维刚表示:“对于这样的项目,实际上问题不在于线上和线下运营的场景的特殊性,而在于整个项目的复杂性。目前在中国推进的难点对于消费的理解和环保的认识,无论是大众层面还是行业层面。”相较美国的Wear Worn永续项目,Patagonia在中国的相关实践多以限时的快闪活动方式执行。虽然北京旗舰店内已经设置了常驻的维修站点,但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不仅不同市场的消费者还未培养对循环经济的共识,时尚行业现今也未曾出台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来衡量企业实践的效率,进一步成为各品牌发展转售业务的挑战。如Eileen Fisher,Patagonia这样的共益企业(B Corp),在每年进行BIA评估时,有相关的标准来衡量产品足迹,产品使用影响和废料处理。但对于更多不是共益企业或无意成为共益企业的企业,未有相关的机构可以监控这些企业回收项目的足迹和收益的再分配。这使得品牌难以衡量它们在可持续项目上的进展而进一步推进这一议程,更妄论推动实际改变。
尽管这一领域仍然道阻且长,但品牌自营转售平台的出现已经向正确方向迈出一步。行业核心玩家的参与不仅能够为转售行业提供另一个可运营甚至可以盈利的模式,也能够督促这一业务的标准化,不仅能够增强消费者对消费二手商品的信心,同时推动行业的规模化发展。
编辑,Luxury Society
在加入Luxury Society之前,Alexander曾任职《Women’s Wear Daily》商业记者,负责M&A、财经、科技、市场策略领域报道。同时,他也长期为《Financial Times》、《T: The New York Times Style Magazine》及《WSJ. Magazine》等媒体撰写文章与报道。他同时也是DLG China的研究总监。